《环球时报》:林民旺:【环时深度】印度青年对中国充满好奇

发布时间:2023-12-15浏览次数:10

(来源:《环球时报》,2023-12-15)

一被印度同学“逮住”,就要在街边聊上十几分钟

李梓硕是就读于印度知名高校尼赫鲁大学(简称“尼大”)的中国留学生,该校是印度大学中开展汉语教学的先行者,其东亚研究中心也是印度国内对华研究的前沿阵地,尼大校友包括曾任印度驻华大使、现任印度外长的苏杰生等。以前,尼大不缺中国学生,通常有二三十名中国学生在校学习。但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之后,又经过疫情,目前只有李梓硕一位留学生来自中国。

初入校门,希望探讨中国话题的印度同学数量之多远超李梓硕的想象。在校园里,总有印度同学对他热情地打招呼:“在印度的生活还好吗?”出于礼貌,他会回答很好。随后,不少印度同学便回应道:“比在中国的生活好很多吧。”这种问题让他意识到印度同学可能对中国有很大误解。其实,尼大的学生大都是热情、善良且善于思辨的,具有反权威心态,也会质疑印度媒体的一些夸张和不实报道。大多数印度同学能读懂他面对上述问题时的尴尬,便坦言:“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很少,希望你能多讲讲。”

于是这些印度年轻人会带着强烈的好奇询问“在中国的生活”。他们最好奇的问题包括中国人能否像印度人一样负担得起看电影的日常开销、在中国生育超过一个孩子是否违法、是否很多中国人喜欢吃蛇肉等,由此可以看出,他们获取中国相关信息几乎完全依赖本国和西方媒体,其中不乏很多虚假和刻意抹黑的内容。尤其印方拒不审批中方记者常驻申请,并对中方记者采取不合理限制措施,使双方了解彼此真实情况的渠道越发闭塞,印度民众往往容易陷入对华错误认知中。

大部分印度年轻人其实听说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但同时也看到很多关于“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信息,对二者之间矛盾的困惑也是他们很多提问的出发点。李梓硕常在校园里被印度同学“逮住”,然后站在路边一聊起码就是十几分钟。从政治经济到日常生活,从必聊的中国人如何看待中印边界问题,到“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时问题也“犀利”到让他感到招架不住。

经过多次交谈,李梓硕发现,这些印度青年对中国的兴趣太浓,但了解太少了。在印度新闻网站上,经常能看见“一文解释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等文章。在尼大,“东亚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等中国研究相关课程也备受欢迎,印度青年尤其想知道中国因何实现快速发展。在“东亚研究”这门课上,教授倾向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但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基本认识,很多印度学生对此并不买账,他们只愿意从政策、政治制度等西方媒体的叙事角度看待中国。

“如果遇到任何困难,请随时联系我。”与印度同学的谈话总是有一个温和的结尾。在李梓硕看来,即使是在交通发达、从中国香港飞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仅需要6个小时的今天,由于体制差异、价值观念和媒体矩阵横亘在两国人民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难度仍比较大。

中印青年之间的好奇心是双向的

李梓硕在新德里逛市场时,发现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从手机电脑到服装箱包,放眼望去不乏“熟悉”的款式。还有一次他逛家居店,刚进门就看到一尊一定是中国制造的雕像,因为早在7年前他就关注了该雕像原厂家的淘宝店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59.8亿美元,中印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经济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据印度《今日商业》杂志报道,印度一项调查发现,55%的印度人在过去12个月内购买了中国制造的产品,但调查也显示,63%的印度人因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减少了对中国商品的购买。据李梓硕观察,对于印度民众来说,贸易额更像是一个数值,而媒体宣传则像是这个数值前的正负号。同样是印度从中国进口额猛增,当符号为正时,“中印蜜月”与“龙象共舞”等标题占据印度媒体各大版面。当符号为负时,“中国人在印度倾销商品”“抵制经济殖民”等说法就甚嚣尘上,印度民众对中国产品的排斥情绪也随之高涨。

与印度青年对中国的浓厚兴趣相呼应的,是不少印度相关内容也成为中国视频平台上的“流量密码”,这种好奇心在中印青年之间双向存在。不过,一些关于印度卫生条件较差的食品制作相关内容在中国视频平台上更易获得高流量让印度青年十分诧异。李梓硕的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的印度博士师兄在得知这种现象后惊讶地表示:“为什么播放量高的都是这些?我原本以为会是印度文化、古建筑或者宝莱坞歌舞。”他还说,不少印度人觉得“中国人更不讲卫生”,尤其“什么都吃”的行为容易“触怒神明”。数据显示,印度国内有世界各大宗教的信徒,其中印度教徒占总人口的80%以上。很多印度人对卫生的评判标准更多在于精神层面。这位师兄介绍道,不少印度人在疫情前对饭前洗手没有很强的意识,但每天都会虔诚地祷告,祈求健康幸福。随着部分媒体大肆偏颇渲染中国人“在吃的方面百无禁忌”,信仰虔诚的印度人会因此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误解。

然而事实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中印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流史,两大文明体系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的美食、中医药、乒乓球、娱乐明星等也受到印度人青睐。据《GQ》杂志印度版网站报道,2023年中国电视剧受到全世界喜爱,其中《偷偷藏不住》《长月烬明》《一念关山》《漫长的季节》等剧目在印度也比较受欢迎。今年6月,2023年国际瑜伽日暨中国(昆明)南亚文化艺术周、中印人文交流论坛系列活动在昆明举行。在活动现场,分别代表中印传统文化的太极、瑜伽表演精彩亮相。中印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也在论坛上围绕中印关系与人文交流、促进中印民心相通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对华兴趣浓厚是积极信号,也符合时代潮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价值判断上,印度青年对中国兴趣浓厚肯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很符合时代潮流。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也认为中国吸引印度青年并不奇怪,中国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印度的重要邻国,两国国情相似,尤其是中国在减贫和社会发展领域有很多成功经验,加之印度人口结构中35岁以下人口占比约为65%,所以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状况还是国际地位的角度出发,中国都越来越吸引印度年轻人的关注。

对于如何促进中印民间交流,钱峰表示,当前阶段,首先应更大力度促成直航恢复;其次,在涉及商务人员往来、民间交流的签证领域,要放宽限制、创造便利,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第三,鼓励并促进双方学者、智库间的双向交流,这样可以减少误解,增加共识,为两国关系改善正向赋能;第四,通过协商沟通,早日实现媒体交往正常化。钱峰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印度政府应当将目光放长远,坚持“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共识,不要让边界问题等历史遗留的局部问题影响到全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