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下午,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7周年,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俄乌冲突的影响与启示”的校庆科学报告会暨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围绕报告会主题,国研院吴心伯、冯玉军、简军波、张家栋、胡令远先后就“俄乌冲突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俄乌冲突的全球与地区影响”“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的未来”“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及发展趋势”“日本对俄乌冲突的反应及其认识意义”等题目发言,国研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信强教授主持报告会。除复旦师生外,本次报告会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六十余所兄弟院校的两百多名师生参与。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举办主题为“俄乌冲突的影响与启示”的校庆科学报告会
暨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
主讲“俄乌冲突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吴心伯院长指出,俄乌冲突是体系性的,不是简单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它背后涉及到的,实际上是关于国际体系的重大分歧、矛盾和冲突。他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遭受了三次冲击:伊拉克战争、特朗普执政、俄乌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的制裁。伊拉克战争虽然有冲击,但并未造成国际体系的破裂。特朗普执政不仅冲击了国际体系,更造成了国际体系的破裂。当下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和对俄罗斯的制裁,二者之间在发生共振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加强。从特朗普对华发起战略竞争开始,美国在考虑对华关系上,更加看重地缘政治和所谓的“价值观”,而不是全球化和市场。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延续和对俄罗斯的制裁,两种行为共同推动了美国和西方重构三大体系(全球经贸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体系)。由此世界呈现四大趋势:一是相互依存“武器化”的趋势,二是经济关系“安全化”的趋势,三是国际公共物品“工具化”的趋势,四是国际关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至少产生三大影响: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经济集团化转变,二是造成全球治理体系的弱化、甚至分裂,三是引发国际关系的重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
主讲“俄乌冲突的全球与地区影响”
冯玉军副院长认为,影响俄乌之间战争进程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取决于俄罗斯自身的意愿。目前,俄乌双方已进入相持阶段,彼此在根本问题上持完全相悖的立场,和谈短期难有实质进展。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遭受了广泛的国际制裁:在政治上,联合国大会上有141个国家要求俄罗斯马上停止战争,从乌克兰撤军。国际法院也做出了相应的裁决。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暂停了俄罗斯的会员资格,欧洲委员会取消了俄罗斯的成员资格。与此同时,俄罗斯也主动退出了波罗的海国家合作理事会。可以说,俄罗斯遭受到了大范围的政治孤立;经济上,美欧甚至一些传统中立国家,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包括冻结资产、限制融资、能源禁运、取消最惠国待遇、实行高科技出口管制,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支付系统之外等多项举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西方跨国公司在制裁俄罗斯中发挥的作用第一次超越了民族国家,国际金融、科技巨头已然在制裁俄罗斯的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俄罗斯的制裁行动,显示出在战争背景之下,低位政治不得不让位于高位政治。国际社会对经济、金融合作问题的关注已退居其次,对和平与战争的关注则跃居首位。这场战争是后冷战时代世界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将产生广泛的全球与地区影响:对俄罗斯来说,战争和西方制裁将重创俄罗斯经济,也导致俄国内政治暗流涌动、财富与知识精英加速外流,俄罗斯未来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将会大幅衰退;对乌克兰而言,战争让乌克兰遭受重创,1400万人沦为难民。但乌克兰在战争中也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国家认同。战后,乌克兰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进行重建,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加入欧盟。未来,乌克兰将以一个欧盟大国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对于欧洲而言,俄乌战争既让北约加强了在东欧的前沿军事部署,也促使芬兰、瑞典等传统中立国申请加入北约,还为美国重塑跨大西洋同盟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俄罗斯将在很大程度上被隔离于欧洲体系之外;对于后苏联空间来说,欧亚地区国家将不断强化多元发展态势,中亚国家也将愈发倾向于多元化的外交立场,俄罗斯整合后苏联空间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对于全球体系而言,俄乌战争一方面将使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遭受质疑,联合国改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加速进行。另一方面将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分化, WTO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全球供应链加速断裂重组,而CPTPP、RCEP、美日自贸协定、欧日自贸协定甚至印太经济框架多头并进,新的全球贸易投资新机制与新规则悄然成型。在新的变局之下,中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也进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关键节点。中国选择什么样的方向、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和政策,对于国家未来的安全发展和14亿中国人的福祉而言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
主讲“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一体化的未来”
简军波副主任认为,面对俄乌冲突,欧盟在团结起来的同时,内部矛盾和差异也凸显出来。欧盟的团结体现为,在北约框架内,欧盟不认同俄罗斯对乌“侵略”,但欧盟内部裂痕十分深刻,各成员国对俄罗斯的不同利益差距和认知,加之欧盟自身的机制问题,导致欧盟在对俄政策上很难实现全体一致。同时,俄乌冲突提升了法国施加影响力的机会,但法国没能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在俄乌冲突中,法国表现得非常活跃,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时主导通过了多轮对俄制裁措施,法国也试图进行调解,但没有取得实质进展。鉴于德国的相对弱势,法国的欧洲主义情怀、大国雄心和马克龙个人的抱负会在俄乌冲突中凸显出来,但马克龙带领的法国在帮助欧盟应对危机时所发挥的作用远不及当年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此外,俄乌冲突促进了欧盟更强烈的防务自主意愿,但欧盟重建独立的防务系统将消耗巨资,内部成员之间协调困难,尤其存在与北约的复杂关系,欧盟自主防务推进将十分困难。另外,俄乌冲突加快了欧盟东扩的紧迫感,刺激一些欧洲国家希望加快入欧进程。俄乌冲突也让欧盟的地缘政治斗争意识更快上升,但欧盟的斗争能力有待提高,尤其考虑到整个欧洲已经是美俄地缘政治斗争的对象和战场,而中东欧地区更是俄美、俄欧甚至其他国际力量的竞逐场。地缘政治斗争需要独立的国际政治地位,尤其需要独立的安全能力,但欧盟的独立性受到欧美关系的制约。现有的局势已经改变欧洲一体化进程,包括一体化的重点和方向,但矛盾也在凸显、挑战也在增加。欧洲一体化将继续往前走,还是遭遇严重挫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乌冲突的最终结果。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研究员
主讲“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及发展趋势”
张家栋主任认为,俄印关系具有超乎寻常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可以追溯到前苏联时期,即使苏联解体都没有在根本上影响俄印关系。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印度一直拒绝公开谴责俄罗斯。各方都在试图拉拢印度,印度却未因自身的“骑墙”策略而受到各方抨击。印度跟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一样,都想实现“大国梦”。印度知道自己的力量跟目标不匹配,所以印度的“大国梦”在当前阶段是寄希望于自身独特的对外政策和战略地位。过去,印度是“等距离外交中立”,跟所有大国保持相等的距离,避免陷入大国斗争的漩涡。印度希望建立一个“关系型”大国地位,由此印度选择了多向结盟战略,或是多头结盟战略。印度试图可以跟冲突的各方或不冲突的各方,同时尽可能地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以获得更加有利的战略和经济地位。由于俄罗斯与美国都是印度最重要的两个战略伙伴和经济伙伴,当下俄美之间的冲突对印度的多向结盟战略构成了严峻挑战。目前,印度主要采取三种方法来应对:一是采取动态平衡策略,中立是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核心立场;二是区别对待,印度试图把俄乌冲突分成“俄乌战争”“俄罗斯与西方的冲突”两个层面,既不公开表达对乌克兰的道义支持,也不响应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三是采取议题或领域差异策略,印度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政策,它在不同的领域(如经贸、安全、外交、国际道义等领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安全领域印度已与俄罗斯拉开距离,但在经贸方面又希望能与俄罗斯建立对自己更加有利的经济联系。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
主讲“日本对俄乌冲突的反应及其认识意义”
胡令远主任指出,日本对俄乌冲突的反应,可以说有速度,有宽度,也有深度。日本岸田内阁在半年内面临参议院和众议院两场选举,岸田文雄要巩固政权、长期执政,取得参议院选举的胜利是其当前的核心政治诉求。在国内经济局面无法短期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岸田内阁则在安保外交领域积极活跃,对俄表现强硬立场,日本民意支持率也随之持续上升。目前来看,自民党赢得参议院选举将是大概率事件。关于日本修宪问题,胡令远主任认为,安倍执政七年,曾耗费很大精力推动修宪,却以失败告终,一是因为日本国内和平主义的根基还很深厚,二是修宪门槛较高,既要得到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赞成票,也要半数以上日本民众投票赞成,所以难度较大。日本右翼政客等保守势力,试图通过俄乌战争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来刺激日本民众,以期突破修宪门槛。日本当局也希望以俄乌冲突为契机,将北约、欧洲力量引入亚太,尤其是东亚,坐实“印太战略”以制衡中国。考虑到岸田文雄属于自民党宏池会派系,该派系具有重视经济与对华关系的传统,在参议院选举结束、执政压力缓解后,预计岸田内阁会对中日关系进行回拨,对中日关系会采取相对务实的态度,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点。今年正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回顾50年来的中日关系,在国际风云不断变换的情况下,大体上保持了稳定的状态。我们应该抓住这种机会之窗,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信强教授
主持本次校庆报告会
参加讲座的师生就“俄乌冲突与拜登政府的印太经济框架的关系”“土耳其在俄乌冲突中发挥的协调作用”“俄乌冲突与中亚地区秩序的重构风险”“俄乌冲突与全球供应链转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