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 韦宗友:《上海公报》签署五十周年,和平共处是正道

发布时间:2022-02-27浏览次数:65

  五十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跨越宽广的太平洋,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在上海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了中美两国第一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

  《上海公报》突破常规,坦率承认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上存在的本质区别,但双方同意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认为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符合所有国家利益。

  公报创造性地处理了横亘在两国关系正常化之间的台湾问题,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确认最终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

  公报同意加强两国在科技人文交流,同意为发展两国经贸提供便利,保持不同渠道接触。

  《上海公报》的签署,为尼克松的首次访华划上圆满句号,也为两国逐渐走出敌对与对抗,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最终建交,奠定了基础。《上海公报》与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及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并称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两国关系的指导性文件。

  五十年过去,中国、中美关系和世界局势都发生巨变,但是,重读《上海公报》,重温中美两国领导人突破常规、冲破阻力的胆识与魄力,仍然给人留下无数启迪。

  第一,发展中美关系,不必刻意回避矛盾与分歧。《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份公报,也是一份不掩盖分歧与矛盾的特别公报。美方原先想按照惯例,发表一份强调两国共同利益、粉饰双方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的联合声明。

  但是,中国领导人坚持认为,不必刻意粉饰彼此分歧,相反开诚布公地摆出两国在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与矛盾,才更有可能探寻彼此的共同点与合作点。

  今天,中美两国关系再次处于十字路口。美国国内一些政客刻意抹黑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将中国渲染为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对美印象也日趋负面。在此背景下,两国无需刻意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相反更要开诚布公,探讨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为两国关系发展发展提供新思路。

  第二,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问题。《上海公报》没有回避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但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创造性解决了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为两国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当前,美国国内一些政客,为了一己私利,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做手脚、动歪脑筋,甚至不断试探底线。五十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表明,谁在想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动歪脑筋,进行试探,将不仅动摇中美关系的根基,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美方必须回到“一个中国”的初心。

  第三,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与矛盾。五十年前,在中美两国彼此对立、完全隔绝的冷战背景下,中美两国领导人尚能冲破阻力、放下意识形态对立,走到一起,开启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进程。如今,两国经济交往密切,人文交流频繁,相互依存紧密,两国关系的紧密和依存程度与五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两国更有理由,克服矛盾与分歧,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新冠疫情、恐怖主义、地缘政治角力以及战争阴霾,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给人类的生存与安全造成威胁,给国家间关系投下阴影。

  事实证明,中美关系的合作点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作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的两个大国,中美两国更需要聚同化异、和平共处、务实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与矛盾,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各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