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新闻网:王广涛:海納百川》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的風險性

发布时间:2025-11-18浏览次数:10

(来源:中时新闻网,2025-11-18)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中)指如果大陸封鎖台海,可能構成日本「存立危機事態」,擬行使「集體自衛權」,引爆大陸強烈不滿。(美聯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中)指如果大陸封鎖台海,可能構成日本「存立危機事態」,擬行使「集體自衛權」,引爆大陸強烈不滿。(美聯社)

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回應國會質詢時公然宣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問題。此舉引起軒然大波,不僅因為其背離日本國憲法等原則,同時也因為公然干涉中國內政而遭到來自中國政府的強烈批判。高市言論的背後有其政治主張作祟,同時也是日本政府追求軍事大國化的體現。

●高市涉台言論的三大誤區

第一,高市涉台言論的最大誤區之一,源自她對「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誤用和濫用。根據1981年日本政府對憲法的解釋,日本雖然作為聯合國成員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規定「擁有集體自衛權」,但《日本國憲法》第九條規定其「不能行使集體自衛權」。「存亡危機事態」是安倍晉三政府在2015年推動安保法制改革時界定的三個事態分類之一,是日本政府試圖在不修改憲法的前提下有條件解禁集體自衛權的關鍵法律支點。安倍在2015年以「變更解釋」的方式突破憲法限制已經備受爭議,而高市如今又試圖將這一原本就缺乏法理支持的概念延伸至台灣問題,這不僅在法理上站不住腳,更是一種危險的政治操作。

第二,即便是依據「存亡危機事態」,台灣也不構成日本集體自衛權援助的對象。「存亡危機事態」是指與日本有密切關係的他國遭到武力攻擊,因此威脅到日本的生存,從根本上顛覆了日本國民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等明確的危險事態。集體自衛權適用於主權國家遭受外部武力攻擊的情形,而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範疇,自然不存在「援助遭受攻擊的他國」這樣的前提。高市將「台灣有事」直接與「存亡危機事態」掛鉤,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構造威脅、以政治意圖取代法律推理的做法。這樣的邏輯如果成立,那麼日本可以隨意將任何地區事件納入「關乎自身生存」的範疇,從而為擴張軍事干預空間提供無限彈性。

第三,高市對國際政治現實的判斷同樣顯得草率。長期以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堅持「戰略模糊」的立場,其目的在於避免被自動納入可能的衝突。因此,美國沒有「台灣有事,美國必介入」的政策性表態。事實是,美國在高市發表涉台言論後也並未給予明確支持,甚至有保持距離的傾向。然而,高市卻主動走向「戰略清晰」,這不僅與美日同盟的基本邏輯完全倒置,也讓人懷疑其政策判斷究竟是基於國家利益,還是出於一種對台灣問題的意識形態上的偏執。此外,高市在涉台言論中使用「戰艦」這一戰前才使用的稱謂,也表明其對防衛基礎知識的無知。

●高市緣何執著於台灣問題?

第一,高市之所以在台灣問題上採取如此激進的立場,與她長期以來的「親台派」立場密切相關。在高市成為首相之前,她作為日本自民黨內右翼代表人物,曾多次發表煽動性涉台言論,並長期受到日本保守輿論支持。然而,一個政治人物在競選時期可以發表具有煽動性的言辭,但成為政府首腦後,其所有公開表態都被視作國家立場。高市顯然沒有完成從「競選模式」到「執政模式」的轉化,她仍然以爭取媒體關注、迎合右派民意的方式處理國家安全議題,這種行為方式不僅缺乏責任感,也讓日本政府陷入被輿論牽動的被動狀態。

第二,日本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也為高市的涉台冒險行為提供溫床。近年來,日本社會在輿論、政策、文化層面都呈現出明顯的右翼化趨勢,反華情緒在媒體上不斷被放大,「中國威脅論」成為政治操作的有效工具。在這種政治氛圍中,「台灣有事」被包裝為「政治正確」,成為日本政治家展示強硬姿態、爭取票源、鞏固派閥支持的手段。日本民意和政治互動強化了彼此的激進傾向,使得即便缺乏事實依據和法律支撐,高市的涉台言論依然能夠在保守輿論中獲得鼓勵。

第三,高市執意推動「台灣有事論」還有更現實的政治動機——增加防衛預算、強化防衛力量。根據日本政府2022年通過的「安保三文件」(分別為《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劃》),防衛預算規模將在2027年提升至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然而高市上台後提出要將2%的目標提前到2026年實現。如此巨大的軍事開支壓力需要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政治理由,而台灣問題恰恰提供了最有效的動員資源。通過誇大外部威脅,高市為提前擴軍尋找正當性,也為自身政權鞏固提供了工具。在高市看來,只要製造「台海緊張」,就能為擴張軍力提供源源不斷的理由。

●高市涉台言論的危險性

高市涉台言論所帶來的危險後果遠非預算討論那麼簡單。作為日本自衛隊的最高指揮官,高市的公開言論具有法律和政治雙重重量。高市在國會這種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討論「可能對中國行使武力」,不僅突破日本歷屆政府的政治底線,也直接觸碰中日關係最敏感的核心議題。日本前首相石破茂、鳩山由紀夫也公開批駁高市發言,可見這種言論在日本國內政界以及輿論場上的爭議性。

這場圍繞台灣問題的政治爭議,讓人不禁聯想到日本試圖復興歷史上「利益線」、「生存線」等擴張邏輯的危險趨勢。美國學者麥克格林(Michael J. Green)曾經使用「利益線」(the line of advantage)來類比安倍提出的「印太戰略」,而這恰恰是明治時期山縣有朋用來合理化擴張戰略的術語。而日本軍國主義歷史上發動的對外侵略和擴張,無一不是以「存亡危機」為理由。如今,日本國內缺乏對歷史的反思空間,右翼輿論壓制理性聲音,使得這種危險的意識形態更容易滲入政策制定層。

台灣問題是中國國家利益的核心,任何外部力量的介入或政治操作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近期中國政府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已經表明了立場。在當前區域局勢複雜、各方均希望維持穩定的大環境下,高市以意識形態和日本國內政治為導向的涉台言論,不僅會加劇中日關係的緊張,也極可能推動地區形勢向誤判與衝突方向滑動。(作者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