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王广涛:石破茂“49日抗争”落幕,日本政治乱局延宕

发布时间:2025-09-10浏览次数:11

(来源:前主编,2025-09-10)

本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突然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职务,表示“为避免自民党陷入分裂”而做出此一决定。如果石破不辞职,自民党将在8日就是否提前举行总裁选举进行投票。如果支持提前选举的比例居多,那么石破的下场可能比辞职还要难看,所以7日宣布辞职也是石破最后的“保身”之术。至此,石破茂的“49日抗争”落幕,日本政治进入新一轮动荡期。

 

石破茂的“49日抗争”

 

自民党在7月下旬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丢掉多数席位后,党内便有主张石破下台的声音。然而,此后日本民众对石破内阁的支持率明显回升,出现了“党内支持低、民众支持高”的吊诡现象。另外,参议院选举的第二天便传出美日关税谈判达成共识的消息,也为石破内阁加了分。石破原本希望凭借民意和关税成果“续命”,在经历49天的“抗争”之后,最终仍以主动辞职告终,为其执政生涯增添了一丝“悲情”。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1979年的“40日抗争”,同样因众议院选举失利而导致自民党史上最激烈的党内对立。“40日抗争”的背景是福田赳夫与大平正芳之间围绕参众议院选举的攻讦。1978年自民党总裁选举中,时任总裁福田赳夫破坏了与大平正芳的密约,以支持率较稳定为理由谋求连任,却最终被大平击败,福田对此耿耿于怀。在1979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福田联合三木派及中曾根派要求大平为败选引咎辞职。大平则在党内最大派阀田中派支持下拒绝辞职,并认为“勉强过半数也是过半数”(这跟石破对自民党“相对第一大党”[日文为“比較的第一党”]的定义有些类似)。最终,大平内阁在10月30日特别国会上总辞职,随后举行的内阁总理大臣指名选举中,大平仍然战胜福田,“40日抗争”以大平的胜利告终。

 

石破茂的“49日抗争”与当年大平的“40日抗争”颇有相似之处。然而不幸的是,石破作为自民党内派阀根基较弱的政治家,未能获得强势派阀的支持,最终被以旧安倍派为主的保守派政治家攻击,被迫辞职。

 

根据惯例,执政期间连续输掉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的自民党总裁理应辞职。但这两次败北似乎与石破及其内阁团队关系不大,根源还是在于前任岸田内阁未能彻底解决政治献金问题。自民党若不对其体制弊端进行根本反思和改革,仅靠更换总裁来挽回民意,恐怕难有实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强烈主张石破下台的,多为深陷政治现金丑闻的旧安倍派议员。

 

总裁选举:“神仙打架”还是“群魔乱舞”?

 

在当前众参两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日本政治乱象或将继续延宕,“一年一相”甚至政权更迭的可能性并非没有。石破宣布辞职的次日,自民党内已有多位政治家对总裁职位跃跃欲试:前外务大臣茂木敏充、现任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等人均表示参选。现任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和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林鷹之等新生代政治家,也被认为是有力竞争者。

 

当前总裁选举报名尚未开始,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候选人加入,或将重现去年9名候选人同台竞技的盛况。舆论调查显示,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占据领先位置,这与去年的局面颇为相似。此外,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林芳正和茂木敏充也可能成为关键的第三方或黑马。他们不仅个人能力突出,背后亦有派阀支持。

 

多名候选人参选将对选举格局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它会削弱高市早苗的优势。从目前来看,她的呼声已不及去年。其次,多人参选极可能导致首轮无人过半,届时得票最高的两位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对决。

 

高市早苗主要依靠旧安倍派的支持,然而在此前的政治献金丑闻中,旧安倍派遭受重创并最终解体。去年推荐高市参选的20位议员中,已有9人在两院选举中落选。在接下来的选举进程中,即便进入第二轮投票,派阀之间仍可能进行利益交换、合纵连横,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结果。去年的总裁选举就是一例:当时高市在首轮领先石破,但在第二轮被反超,最终石破胜出。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无论是石破辞职还是即将到来的总裁选举,都是日本的国内政治事务,中国政府不会多加评论。然而,考虑到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和排外主义泛滥,不排除在总裁选举过程中出现“反向消费中国”的现象。

 

目前几位有意角逐总裁的候选人,对华认知和政策主张存在差异。其中最值得警惕的是高市早苗,她在涉华政策和价值理念方面一贯表现出对中国政府的强烈批评和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相较之下,拥有外务大臣经验的茂木敏充和林芳正则显得更为稳重。而小泉进次郎与小林鷹之几乎没有与中国打交道的经历,换句话说,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尚有较大弹性和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小泉进次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其父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也曾连续参拜,曾令中日关系跌入低谷。

 

无论谁最终接任自民党总裁,在当前日本政治生态右倾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的发展都将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美国关税政策也给日本带来了更大的外部压力。在制定外交与区域合作战略时,日本仍有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的必要。对中日双方而言,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性关系,符合共同利益。我们期待日本的新领导人能够在务实领域推动中日关系稳步向前发展。

 

特邀作者王广涛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