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明白的四个道理

发布时间:2015-09-18浏览次数:28

       习近平主席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会谈,这是2013年习奥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夜话的继续。笔者认为,要使这次会晤取得积极成果,美方应明白以下四个道理。

       首先是不要挑战中国的政治稳定。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压力、两国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层面的较量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一度达到高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更加重视谋求经济利益,降低了对华政治压力。但是美国基于对自身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感以及对外扩张它们的使命感,一直在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挑战中国的政治稳定。今天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拥有更多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但也密切关注来自美国的政治挑战。虽然这些挑战可能永远不会得逞,但却导致了中方对美方严重的战略不信任,事实上美方也没占到多少便宜。识时务者为俊杰,美方应客观面对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承认其制度与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尊重其治理模式,不试图削弱其现存政治秩序。

  其次是不要对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反应过度。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在地区事务中越来越活跃的积极作用,兼之所处的有利地缘政治位置,使得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然而美国担心其在二战后获得的亚太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意图牵制和制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从刻意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安排,到抵触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华盛顿在亚太地区打压中国的图谋昭然若揭。当中方告诉美国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时,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兼容心态,而美国则有人认为中方是要与美国在太平洋平起平坐,甚至要与美国分庭抗礼。其实,鉴于历史上中国在本地区所拥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今天其亚太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乃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一个愿意且能够为本地区提供更多更好公共物品的中国也符合绝大多数亚太国家的利益。华府决策者们应考虑如何在一个变化的地区环境中与时俱进,以开阔的胸襟与中国加强合作,谋求共赢。

  三是在地区事务中不惟盟友划线。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建立了同盟体系,以服务于自己的地区和全球战略。随着冷战的结束,亚太地区已不再被分割成对立的两大阵营,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深化了彼此的利益联系,超越了同盟与非同盟的界限,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也不再以同盟体系为限,中国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然而,近年来美国在处理某些地区争端方面却越来越以盟友划线: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偏袒日本,在南海争端中包庇菲律宾。这种“以盟友之是为是、以盟友之非为非”的态度削弱了美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公信力,做小了美国地区政策的格局,更不利于中美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上的合作。

  四是不要试图阻止中国在国际与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一方面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坐大,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是,中国满足于做美国的“跟屁虫”,只做美国允许的事,不“争权夺利”,不“另起炉灶”。正因如此,美国至今尚未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通过的给予中国更多份额的改革方案。也因为如此,华盛顿才拒绝参加亚投行,并试图阻止盟友这样做。还因为如此,美国对于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也持消极态度。一旦中国的所作所为不符合美国的预期,美国就会怀疑中国是否要颠覆国际体系,挑战国际秩序,改变国际规则。但是美国决策者无视了关键的一点,即多极化的国际社会需要更多成员来分担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而只有分享权力,才能分担责任。中国提供公共物品的意愿和能力在上升,但若中国合理的权利诉求得不到体现,中国对现有体系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就会下降。

  习奥会提供了中美两国在最高级别深入、坦诚交流的机会,但是只有把一些重要的道理想明白,这种交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中美关系的发展固然需要双方相向而行,但就适应一个急剧变化的地区和全球环境而言,就如何有效地与一个更加自信而积极的中国互动而言,美方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world/2015-09/751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