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关系面临困难的当下,尤其需要约瑟夫·奈这样理性的声音。
据新华社消息,当地时间5月7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发表公报称,该院前院长约瑟夫·奈6日去世,终年88岁。
约瑟夫·奈生前是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曾提出“软实力”等重要概念。在中美关系处于关键时刻的当下,他的离去令美国学界又失去一个理性声音。
横跨学界政界
约瑟夫·奈1937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4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在国际关系学界,对于约瑟夫·奈及其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可谓无人不知。
上世纪80年代末,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不诉诸威逼和利诱手段,便能对他国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其政策在外界人士眼中的合法性。
当时,美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在全球领先,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包装输出软实力,试图以柔性方式让更多国家认可美式价值观,接受美国领导力,进一步巩固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此后,“软实力”与硬实力、“巧实力”等概念一直是国际关系专业教科书中必备的专业术语。约瑟夫·奈还著有《软实力一一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
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的公报说,约瑟夫·奈关于国际关系权力本质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生。
“约瑟夫·奈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说,他提出“软实力”概念,在国际关系两大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与其他国际关系学者显得有些不同的是,约瑟夫·奈的职业生涯还横跨政界。
他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进入美国政府工作,曾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担任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
“作为学者,约瑟夫·奈是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政策制定者,他又秉持现实主义思维。”吴心伯说,在对华政策等外交议题上,约瑟夫·奈的立场体现出几大特点:
一,主张美国要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对抗和冲突。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战略界和学术界围绕中国崛起进行辩论的时候,约瑟夫·奈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一主张。
二,强调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在中美双边关系中,更体现在中美合作来解决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合作。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美国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约瑟夫·奈与沃尔福威茨辩论对华政策的场景至今仍令吴心伯印象深刻。沃尔福威茨曾在美国国防部任职,被视为强硬派。
三,主张美国要积极巩固、强化在亚洲的同盟体系,尤其是巩固美日关系。
离世令人痛惜
直到最近,约瑟夫·奈仍活跃于国际关系舞台,著有《道德重要吗:从罗斯福到特朗普的美国总统及其外交政策》。
最近,约瑟夫·奈还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扬言“购买”格陵兰岛、觊觎巴拿马运河、霸凌盟友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依靠“胁迫和交易”的政策既不正当也不合理,严重损害美国软实力。在他看来,随着特朗普继续执政,美国的软实力在今后几年会经受更大挑战。
谈及约瑟夫·奈离世,吴心伯直言感到非常突然,不仅联想起另一位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五年前突然离世。与约瑟夫·奈一样,傅高义也曾在哈佛大学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生前关注中美关系等议题,致力于推动两国接触,被视为“中国通”。
“这两位都是在美国有影响力的学者,同时受到中国学界尊敬,他们关于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看法常常体现出理性色彩。”吴心伯说,2006年4月,约瑟夫·奈还曾到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发表演讲。
2006年4月26日,约瑟夫·奈教授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发表演讲。 受访者供图
如今,他们的离去令人痛惜,尤其考虑到美国对华政策正变得越来越强硬,对华思维越来越非理性、极端,类似于两位学者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少。
“在中美关系面临困难的当下,如何保持两国学术界之间的交流,鼓励更多学者发出理性、建设性的声音尤其重要。”吴心伯说。